作文档>范文大全>讲话稿>思想宣传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

更新时间: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通用5篇)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 篇1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指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历史经验表明,各个国家发展民主政治的历史条件、历史任务不同,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具体国情和所处的国际环境,选择和建构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民主政治制度。

  衡量一种政治制度的优劣,关键要看它是否适应社会实际、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通过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需要中国的政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把人民建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在增强社会活力的同时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从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是在我们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长期奋斗和探索中逐步形成的。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适应保障人民权利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成为有生命力的、真正的民主制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要致力于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不断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来为发展人民权利创造条件,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又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通过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充分协商,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些制度设计能够有效防止出现一些西方国家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实现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当家作主,能够切实提高民主质量,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多发,利益关系复杂。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好各方利益,实现社会和谐稳定,需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正确方向,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应当看到,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前进,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政治制度保障。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 篇2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对自身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对民族与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党的xx大以来,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支撑,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文化自信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蕴。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本色

  作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和思想学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吸取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文明进步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一百多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焕发出了更加蓬勃和旺盛的生命力。

  20xx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世人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一方面,我国的经济、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要矛盾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因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主要就是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早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明确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应用它。”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一个孤立的自我封闭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主动地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创造性地建构自身思想文化的过程。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本质上看就是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牢牢掌握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唯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不会迷失方向、改变本色。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根基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过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它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融百家于一炉,是世代中华儿女智慧的历史结晶。作为历史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仅供陈列的摆设,也不是僵死的化石,相反它是含苞待放的花朵,随时可以绽放出自己的色彩。

  从中华民族自身发展和人类文明走向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流淌于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变革图强的精神根基,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重要武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曾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其根基就在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具体来说,其一,不忘本来。即处理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继承,继承是最好的创新,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其二,吸收外来。即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一方面,必须以开放包容精神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必须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创造“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新型文明观。其三,面向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离不开新的时代精神的滋养。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灵魂

  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在于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社会发展内在要求及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处于主导、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样态碰撞、互动与融合,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但是繁华景象的背后,一些缺乏文化责任、历史认知、社会担当或者别有用心的文化形态,通过新生的经济业态、多元的生活方式以及便利的信息手段纷至沓来,蜂拥而至。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的较量,积极回应西方价值诘难、价值干预和价值渗透,掌握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

  4.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外化

  话语体系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表述媒介和思想交流工具,它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价值立场,关乎理论的实质、价值的导向和文化的领导权,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形式。

  考察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荣辱与兴衰,总是与一定的话语体系相联系的。早在公元前8世纪至2世纪的文明轴心时代,中国创建了独具东方智慧的话语体系。正是在这一独特话语体系的引领之下,中华文明不仅延绵不绝、一体贯通,而且逐渐达于鼎盛,以至长期雄著世界。

  但是,鸦片战争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逐渐丧失了自已的传统话语体系。终于,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一种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话语体系诞生了。正是在这种话语体系的指引下,中国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逐渐走向繁荣昌盛。

  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彻底改变近代以来中国在话语体系方面的窘境。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话语、中国声音在国际上依然不够强大。中国要想在国际话语舞台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以更加自觉的历史主体姿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富有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独特话语体系。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 篇3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回顾我国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也当秉持这样的态度。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推动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生产力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渐成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稳步推进。从中国人民的面貌看,中国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充分显示了13亿多中国人民作为国家主人和真正英雄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从大国担当看,我国连续数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这些伟大成就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也要看到,虽然4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需要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加以破解。因此,今天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历程,我们为成功而欢欣鼓舞,但绝不能躺在功劳簿上骄傲自满,更不能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要在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也是当代人类社会变革史上的一个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对人类更好社会制度进行的不懈探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回顾改革开放历史,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发扬实事求是精神,全面理性地总结历史经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回顾历史,是为了把握历史规律。在博鳌亚洲论坛20xx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引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天论》中的名言:“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此处讲的“常”,就是客观规律。如能顺应规律治理国家和社会,其结果必然吉祥。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大吉”,基本的一条就是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这里有“常”(规律)可循。回顾改革开放历史,就要从改革开放40年丰富多彩的实践素材中科学把握历史规律,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回顾历史,是为了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变革创新、开拓前进,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淮南子·汜论训》在论及变革时写道:“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当今世界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尤其需要继续改革创新、开拓前进。要通过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把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 篇4

  党的十九大报告气势恢宏、催人奋进。不断重读《报告》、深入研究《报告》,我们可以发现,这种震撼人心的气势和力量,来自于《报告》对我们已经走过的具有全方位开创性意义辉煌历程的全景再现,来自于《报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回答,来自于《报告》对中华民族所处历史方位、复兴前景与行动纲领的清晰勾画,也来自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自信从容、清醒理性、变革创新、团结凝聚、自觉担当等可贵精神在《报告》中的通篇融贯。

  不忘初心。“不忘初心”,是《报告》所讲大会主题的句首四字,是《报告》全篇展开的起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持守。一是心有民族。《报告》在对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回顾与展望中揭示了党的命运与民族命运间的深层关联,提出了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建设伟大工程的新要求。二是心有人民。“人民”二字,不仅是《报告》中的高频热词,也是《报告》最根本的立场、最鲜亮的底色。三是心有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着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为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的精神引擎。《报告》强调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为的就是共产党人时刻挺直精神脊梁、始终成为民族脊梁,担当人民的重托、民族的使命。不忘初心,是共产党人前进的不竭动力,也是《报告》凝聚人心的强大磁力。

  自信从容。引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进而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有自信从容的足够底气。《报告》不仅基于历史和当下的事实做出了“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论断;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报告》不仅写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就自信,也郑重表达了共产党人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前景自信和能力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所传递的,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世界的从容和自信。自信从容,炼就于砥砺奋进的开创性实践,更是我们写好时代新篇不可或缺的精神条件。

  清醒理性。《报告》展现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上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的自信从容,也贯穿着面对现实世情国情党情、面对新征程新使命的清醒理性。一是清醒理性地把握我们的历史方位、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在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新判断的同时,特别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二是直面问题。《报告》强调“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对于党的建设,不仅强调要“勇于直面问题”,更要求要“敢于刮骨疗毒”。三是深刻把握我们建设事业的艰巨复杂性,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清醒理性,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行稳致远的重要前提。

  变革创新。勇于变革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为着民族复兴的反复探索中获得的历史启示,也是我们成就初心、开创美好未来的不二法则。《报告》强调要有顺应时代潮流的高度自觉,永不停顿地开展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在实践方面,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理论方面,必须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理论上跟上时代。《报告》还将对广泛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的关注与强调融贯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部署之中。对变革创新的强调与坚持,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青春气质,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应有的精神状态。

  团结凝聚。《报告》基于对团结凝聚之于党的生命力和民族复兴伟业意义的深刻把握,提出了进一步增强党的团结凝聚并在此基础上增进全民族团结凝聚的明确要求。在对五年来工作的回顾中,《报告》既揭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的原因,又阐明了党的建设中这一重大成就的深远意义。在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部署中,《报告》要求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进一步增强全党团结凝聚的根本遵循。在强调全党团结凝聚的同时,《报告》还从不同角度反复强调了全民族的团结凝聚问题。《报告》要求全党“一定要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种大团结,是中国共产党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永远朝气蓬勃的重要根据所在,是中华民族同心共筑中国梦磅礴伟力的聚合之源。

  自觉担当。自觉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历史使命的深刻体认和坚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格。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xx大以来,反复论述共产党人的担当问题,这种担当的自觉,同样跃动于《报告》全篇。《报告》多次以“主心骨”概括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奋斗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体现的是强烈的担当精神。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报告》对党的建设问题的一系列深刻论述和战略部署,对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担当使命作出了鲜明有力的回答。从一定意义上讲,《报告》既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时代历史使命及其担当的宣言书,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大担当和新作为的行动纲领。有了担当的宽肩膀、成事的真本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就一定能够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浑雄壮丽的实践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写入新时代的伟大新征程。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 篇5

  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问题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不同的话语体系中,“时代”这一概念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理论内涵。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观在不同话语中的意义指向,有助于更好地认清我国当下的历史方位,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与时俱进的时代观

  时代观指的是人们对时代总的观点和看法,是反映时代发展总趋势和逻辑演进规律的根本观点。作为世界观的一个方面,时代观体现了主体对时代的一种主观心理表达,代表着主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性。同时,时代反映了一定社会在特定阶段的基本特征,具有空间和时间的二重性。因此,处于社会不同发展空间或者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往往拥有不一样的时代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的时代观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往往会形成新的时代观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用“三个意味着”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个意味着”是对我国历史发展新方位最深刻、最确切的理论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时代观的最新表达。

  三个维度对应三种时代话语

  话语是时代的反映,同时又推动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一方面,话语产生于某个历史时代,是历史阶段性特征的概况和总结。另一方面,话语是某个历史时期“现实的人”的话语,它产生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是一种现实的、实践性的历史观念。同时,作为正确实践经验总结和科学理论的话语,还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

  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观包含三个维度,一是中国维度,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新前景;二是社会主义维度,体现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三是人类维度,体现的是中国经验对人类社会的新贡献。三个维度对应三种时代话语,即“民族复兴”的时代话语、“社会主义新发展”的时代话语和“中国经验”的时代话语。

  作为“民族复兴”的时代话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代表着中华民族“站了起来”,开始了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代表着中华民族“富了起来”,人民逐渐由解决温饱进入了小康时代。党的xx大以后,中国真正步入“强起来”的伟大时代,无论是国家硬实力、软实力,还是民族自信心,都在中国不断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和提升。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即将完成,我们也更有信心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牢靠的基础。

  作为“社会主义新发展”的时代话语。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今天,中国依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这无疑为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与动力,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如果从托马斯·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乌托邦》发表的1520xx年算起,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已经存在500多年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与沧桑。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吸收,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十月革命之后,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为其他国家开辟了可供借鉴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并由此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效地突破了苏联模式的局限与弊端,使社会主义更加符合中国实际,开辟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时期。

  党的xx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实践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迎来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时代。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了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新的时代话语,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作为“中国经验”的时代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仅意味着中国自身的某种改变,而且还意味着中国为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与变化。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条,友善、开放、包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豁达开朗的民族性格。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和成就,能够为那些落后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这种中国经验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之中。

  中国经验更加强调理论的适用性和包容性。任何理论只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和运用,才能在实践中起到良好效果。“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如果只是一味照搬教条,而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以甄别和选择,往往会适得其反,达不到想要的结果。一方面,中国不会将自身的道路和模式强加给任何别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主选择自身发展道路的自由和权利,互相尊重和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中国基于自身的成功经验,着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努力发挥中国经验的重要作用。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相关文章: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通用5篇)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篇1“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指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图文

  •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国旗下讲话稿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国旗下讲话稿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国旗下讲话稿范文5篇让我们扬起努力的帆,吹出努力的号角,奏出努力的乐章,勇往直前!那就是逆天改命,创造...

  • 尊老爱老敬老国旗下讲话稿
    尊老爱老敬老国旗下讲话稿

    尊老爱老敬老国旗下讲话稿优秀5篇人生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而这一切只有在活着的时候才能够做到,因此,一旦对死亡有了清...

  • 做孝亲好少年国旗下讲话稿
    做孝亲好少年国旗下讲话稿

    做孝亲好少年国旗下讲话稿范文5篇人生处处有磨难,活着就是一种修行。人生中有多少灿烂的凋零,世界上有多少辉煌的逝去,都昭示...

  • 中学生法制教育国旗下讲话稿
    中学生法制教育国旗下讲话稿

    最新中学生法制教育国旗下讲话稿5篇最确定的期望,最后往往以失望告终;哪怕是最小的希望,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里给大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