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档>教育资讯>教育>高校科创:“创新中国”生力军

高校科创:“创新中国”生力军

更新时间: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支撑着我国教育,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0年来,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加快汇聚创新资源,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实现了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的跨越

  在神舟,北斗组网,和日报,高铁,C919飞机,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大国工程中,数百所高校在突破卡脖子问题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10年来,高校研究与实验发展拨款从2012年的768.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592亿元,10年拨款总额超过万亿元高校科技活动专职相当于R&D人员从2012年的20.9万人次增加到2021年的33.4万人次创新资源的汇聚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的跃升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物理领域,清华大学薛其坤团队首次在实验上率先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中国物理学家发现的最重要的物理效应之一,也是最近几年来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重大原创性突破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化学领域,南开大学周齐林团队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手性螺环配体骨架结构,将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解决了困扰不对称催化领域半个多世纪的难题,获得了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材料科学领域,复旦大学赵东元团队创新了功能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和理论,创造了新型介孔催化剂,可大幅提高原油资源利用率,为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此外,中国科大率先研制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第九章,华中科技大学测得迄今精度最高的重力常数G,Xi交大研发出世界最轻金属结构材料——新型镁锂合金等一系列重要原创成果近10年来,高校获得了全部10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的6项和全部自然科学奖的67%,是名副其实的基础科学研究主力军

  创新平台体系也更加完善教育部科技和信息化司司长雷超子介绍,10年来,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率先建成60%以上的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0%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同时,超过40%的两院院士和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聚集在高校教育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布局建设25个前沿科学中心,14个综合攻关平台和38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系统布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1500多个此外,高校牵头建设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初步形成了层次清晰,布局合理,支撑有效的科研平台体系

  国家对服务的主要需求

  10年来,高校科技成果供给实力和转化效率显著提升数据显示,高校专利授权量从2012年的6.9万件增长到2021年的30.8万件,增长346.4%,授权率从65.1%提高到83.9%,专利转让和许可合同数量从2000多项增加到1.5万多项,专利转化金额从8.2亿元增加到88.9亿元,增长了近10倍,实现了质量,效益,绩效的同步提升,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科技工作形成了‘成果与人才并重’的新格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曲振源指出,高校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人才培养,以高水平人才培养促进高水平科研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强调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人才培养,强调科研工作要坚持四个面向,把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作为高校科技工作的价值取向,强调科技评价的正确导向,稳步推进破五只,形成强调实效,贡献,发展,水平的正确导向,强调走中国特色科技工作发展道路,发挥新举国体制优势,同时鼓励高水平基础研究的自由探索,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科研,产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创新

  高校从国家的迫切需要和长远需要出发,全力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坚持问题导向,合力打造国之重器。

  上海交通大学率先自主研发了我国第一套大型绞吸疏浚设备天鲸,实现了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设备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完成了从封锁到出口管制的历史性跨越,由清华大学设计的世界首座球床模块化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第四代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北大研发了超高清视频编解码技术,帮助中国实现了从跟跑到领先的跨越,华中科技大学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中高档数控系统,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海南科技大学牵头研发的海底大孔深保压取心钻机系统海牛二号,打破了我国可燃冰勘探技术和装备对国外的依赖...在过去的10年里,学校获得了所有1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的10项,所有技术发明奖的72%,并获得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源泉

  学术生态不断优化。

  从积极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到扎实服务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从积极融入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到大力支持科技冬奥会成功举办除了国之重器,高校科技服务贡献显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有为

  10年来,教育部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高校科技工作的最高追求,组织实施了人工智能,碳中和,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区块链等一批高校科技创新专项行动计划潮子说

  同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为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学术生态。

  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善服务’改革,减轻科研人员负担高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试点,如‘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高校科技创新活力不断激发201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2020年发布《关于规范高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雷超子指出,《意见》对职称评审,学位授予,绩效奖励等评审工作中过度使用SCI论文相关指标的现象列出了负面清单教育部直属机关,在评优,成绩奖励等方面率先‘破五绝’,以创新素质,能力和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在高校逐步确立

  北京大学探索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机制,建立了教学科研系列,专职科研系列,专职教学系列分类评价晋升的人才工作制度中青年教师占新引进人才的90%以上,清华大学制定了《关于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教师双聘,研究生培养,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等机制...这些个例是高校推进团队建设,打造创新人才新高地的生动诠释

  通过推进科技评价,成果转化等改革,引导科研人员的价值追求,在高校建立符合新阶段新要求的创新文化10年来,逐渐营造了一个务实的创新生态曲振源评价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10年里,国际科技合作更加广泛高校派出近40万人次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出席国际学术会议174万次,发表特邀报告18.7万篇,交流论文88.3万篇更多的大学走出国门,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大洋钻探等国际科学项目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牵头组织了中国首批国际大科学项目之一的深时数字地球,其他许多国际大科学项目正在加速培育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建成了70多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和桥梁潮子说


高校科创:“创新中国”生力军相关文章:

职校“鱼渔双授”:探索基础教育帮扶新模式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教育顾问团成立

执业药师考试的报名方式

广东2024专升本志愿填报时间

2024广东普通专升本录取批次及志愿设置情况

滨州医学院2024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广州康有为纪念小学教育集团探索数智化办学

新疆高考加分政策

2024年高职专科拟招生专业点共66870个

新设高职专科国控专业75个!2024年起可招生

高校科创:“创新中国”生力军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支撑着我国教育,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0年来,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加快汇聚创新资源,积极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