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工作者的“园丁”800字
“他是一个战略家,关键时刻顶得住,否则不会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汪酞任名誉所长的上海有机化学所的一位科学工作者这样说。
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是在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的热浪烤灼得人们在科学上也不够谨慎。胰岛素研究没有成功。 1960年再次上马又遭挫折。一些人看到这项研究如此困难,就改做其他工作去了。汪酞主张坚持。他对一起研究的人说:“科学研究的主题应当慎重,有重大意义的课题一旦上了马,就不要轻易地下马。”由于他的坚持,上海有机所的胰岛素研究小组没有解体。1963年他们重新同北大化学系、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协同作战,研究终于取得了成功。 胰岛素研究刚告一段落,汪酞在国家科委召开的座谈会上同一些专家一起提出了下一步的攻坚目标:人工合成核酸。
同任何重大课题会遇到问题一样,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也不只一次地遇到障碍。有的同志提出是否先搞人工半合成。汪酞从国际科研竞争的全局考虑,坚持不改变战略目标,搞全分子合成。他说:“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完整。’他的意见得到了科研协作组的一致赞同和支持。 作为一位老科学家,汪酞处于科学研究的战略指挥地位上。他把指导、帮助青年人作为人生一大快事。在我们问起汪教授带了多少人搞科研的时候,他说:“我没有一支固定不变的队伍。随着科学的发展,任务的变化,一批批年轻人独立出去了。我拖住青年人干什么!这是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无论我们同一些科学工作者交谈,还是查阅一些材料,都提到汪教授花很大一部分精力倾注在青年人的培养上。一位曾经是汪酞研究生的副研究员说,我们向汪先生求教,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和我们讨论。有时实验中遇到一些关键性障碍,晚上10点多钟了,他还赶到实验室同我们一起研究。
现在,汪教授已退居二线,兼职仍不少。在国际上颇有声望的《化学学报》每期都由他审定稿件;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社会活动自然少不了;他自己还有科研课题。工作尽管繁忙,但他仍然挤出时间来同研究生们讨论研究中的各个细节,有时一谈就是一两天。人们尊敬而亲昵地称他为科学工作者的“园丁”。
科学工作者的“园丁”字相关文章: